在光伏产业这片曾经炙手可热的土地上,如今却寒意逼人。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行业,价格战的硝烟弥漫,众多企业在盈亏线上挣扎。然而,就在这哀鸿遍野的时刻,一家名为建邦高科的企业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逆流而上,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试图登陆资本市场。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未来发展的诸多猜测与担忧。建邦高科能否在光伏寒冬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成功突围?还是会重蹈覆辙,步万润新能、爱旭股份等企业的后尘,在上市后迅速“变脸”?这都将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邦高科选择在这个时机赴港IPO,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场与市场的博弈,更是一场与自身命运的抗争。在光伏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建邦高科的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透过其看似光鲜的业绩数据,深入剖析其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光伏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进行,建邦高科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让我们拭目以待。
曾经,在政策的强力扶持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推动下,光伏行业经历了一段爆发式的增长期。无数企业蜂拥而至,资本大量涌入,光伏似乎成为了一个遍地黄金的应许之地。然而,好景不长,当补贴逐渐退坡,当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光伏行业迅速暴露出了其内在的脆弱性——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的产能利用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意味着大量的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资源被白白浪费。
这种盲目扩张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过度追求,以及企业对未来收益的过度乐观。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变化的风险,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困局。光伏行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政策红利之上的“空中楼阁”,一旦政策退潮,其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产能过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以硅料为例,价格从巅峰时期的每吨30多万元,一路暴跌至几万元,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其他光伏产品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不少企业甚至陷入亏损的境地。正如ST绿康,因持续亏损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光伏胶膜业务相关资产也被打包出售,黯然退出了光伏领域。2024年,该公司净利润亏损4.45亿元,毛利率为-38.63%。公司解释称,光伏胶膜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库存减值严重。
价格战的本质,是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润,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偷工减料,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破坏行业的声誉。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光伏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进行。一些不具备成本和海外市场优势的企业,迅速陷入负毛利状态,面临生存危机。财务指标的恶化,也让跨界光伏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了质疑,多家跨界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包括ST绿康、ST海源、ST金刚等。这些企业原本希望借助光伏行业的热潮来实现转型升级,但最终却被市场的残酷现实所击败。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损失惨重,企业的声誉也受到了损害。
这种行业洗牌,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对于那些具备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来说,这反而是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的机会。但对于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生存考验。在光伏寒冬中,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最终 sobrevivir。
招股书显示,按中国光伏银浆销售收入计,在往绩记录期间,建邦高科在所有国内生产商中排名第一,在全球生产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9.9%。从业绩数据来看,2022-2024年,公司业绩实现了稳步增长。2022年实现收入约17.59亿元,2023年增长至27.82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到39.5亿元;对应实现年内利润分别约为2420万元、7989万元、1.9027亿元。
乍一看,这些数据确实亮眼,展现了建邦高科在光伏银浆市场的领先地位和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细节,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建邦高科面临着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公司的业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022-2024年,建邦高科来自前五大客户的合并收入分别占相关期间总收入的95.4%、94.8%及84.4%,均超过八成。其中,对前两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87.9%、72.8%及63.1%。这两大客户分别为深交所上市公司“客户A”以及上交所上市公司聚和材料。“客户A”专注于生产光伏和半导体产品使用的导电膜浆逾10年,而聚和材料则自2015年起专业从事银浆业务。尽管公司表示这种集中度反映行业动态而非过度依赖个别客户,且与这两家客户已建立持久且长期合作关系,预计将继续扩大合作,但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一旦主要客户出现经营问题,或者减少对建邦高科产品的采购,公司的业绩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过度依赖头部客户的经营模式,就像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极高。一旦某个大客户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建邦高科的业绩就会受到重创。爱旭股份严重依赖欧洲单一客户,导致国内与其他地方销量市场很容易饱和,所以上市当年就业绩大变脸。这种前车之鉴,建邦高科不可不察。
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以及2024年末,建邦高科账上存货分别约为4121.2万元、7300.7万元、1.21亿元;对应流动负债总额分别约为1.41亿元、2.61亿元、3.82亿元。存货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公司产品销售出现了一定的压力,而流动负债的增长则可能给公司带来资金链紧张的风险。在光伏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这种风险更加凸显。
存货高企意味着资金被占用,流动性降低,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跌价风险。流动负债攀升则意味着企业的偿债压力增大,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就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建邦高科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存货,控制负债,确保资金链的安全。
建邦高科的银浆产品主要用于光伏银浆(生产光伏电池的关键原材料)的生产。虽然在光伏银浆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这种单一产品的依赖,无疑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当前光伏行业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银浆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当下,光伏行业正在以银包铜粉替代银浆。例如异质结电池生产过程中已广泛使用银包铜粉,生产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的企业也有导入银包铜粉的计划。一旦银包铜粉等替代材料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建邦高科的光伏银浆产品市场销路可能会变窄,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这种技术迭代的风险,对于依赖单一产品的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一旦新的技术出现,并被市场广泛接受,那么原有的产品就会迅速失去竞争力,企业也会因此陷入困境。建邦高科必须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硝酸银是光伏银浆的主要原材料,其平均价格主要受白银平均价格影响。2020年至2024年,中国硝酸银平均价格由0.31万元/千克上升至0.40万元/千克。同期,光伏银浆价格由0.47万元/千克上涨至0.65万元/千克。建邦高科预计未来硝酸银、光伏银浆价格会继续上涨。然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可能会压榨公司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下游企业更加积极地寻找替代材料,进一步加剧建邦高科的市场竞争压力。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压力,但另一方面,这也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促使下游企业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建邦高科需要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保持盈利能力。
史诗第2贵新股,超募王,上市后连年亏损,严重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万润新能被抛弃?建议监委调查 5 位上市委委员与 3 大中介机构。 建邦高科需要吸取万润新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单一产品依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带来高额利润,但长期来看,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必须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才能在市场变化中保持竞争力。
万润新能在上市前,凭借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储能行业的高速增长,一度成为行业“宠儿”。2022年9月,万润新能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299.88元/股,被称为“年内最贵新股”,市值超过200亿元。同年,万润新能营收123.5亿元,同比增长454%;归母净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171.9%。
然而,上市后的万润新能业绩却开始“大变脸”。2023年实现营收121.7亿元,同比略降1.44%;归母净亏损1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56.8%。2024年前三季度,万润新能实现营业收入48.52亿元,同比下滑51.48%;净利润为-5.98亿元。2024年全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8.1亿元至9.67亿元。公司表示,主营产品销售规模同比保持大幅增长,但受市场供需格局,及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行的影响,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叠加公司产线稼动率不足,销售价格的降幅与单位成本降幅基本持平,产品毛利率处于低位,导致公司业绩亏损。
万润新能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上市并非万能药。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资本市场的融资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否则,即使成功上市,也可能迅速陷入困境。
爱旭股份同样面临着上市后业绩下滑的困境。2024年1月成功登陆科创板的爱旭股份,在上市一周年之际,业绩迎来了大变脸。2024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500万元至22000万元,同比减少了84461.74万元至87961.74万元,同比降幅高达79.34%至82.62%;同期实现的归母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则预计为12600万元至15100万元,同比减少88929.53万元至91429.53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5.48%至87.89%。早在2024年三季报披露时,其业绩就已现颓势,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4.07亿元,同比下降-39.93%;同期仅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大降-84.24%。其业绩下滑的原因包括欧洲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上升。
爱旭股份的案例,则说明了企业在市场下行时期,更要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否则,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万润新能和爱旭股份上市后的业绩变脸,给建邦高科敲响了警钟。在行业环境不稳定、自身经营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建邦高科上市后能否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实在令人担忧。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长期生存下去,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内功,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光伏行业哀鸿遍野的当下,严重依赖单一产品光伏银浆,且客户集中度极高的建邦高科选择赴港 IPO,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投资者们对其上市后业绩是否会变脸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建邦高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拭目以待,看建邦高科能否在上市后,走出一条与万润新能和爱旭股份不同的发展之路。
建邦高科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光伏行业的寒冬,给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市场洗牌也为公司提供了兼并收购,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关键在于,建邦高科能否抓住机遇,化解风险,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要做到这一点,建邦高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建邦高科才能在光伏寒冬中 sobrevivir,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即使成功上市,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建邦高科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