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细胞,这家在生物医药领域号称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近日披露了一则让投资者五味杂陈的公告:六大股东暨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持股份。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要知道,神州细胞的业绩报告刚刚显示公司扭亏为盈,结束了长达八年的亏损噩梦。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波减持究竟是员工改善生活的正常操作,还是对公司前景缺乏信心的信号?
回顾神州细胞的财务报表,简直是一部血泪史。从2016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数十亿元。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融资——IPO募资近13亿,定向增发近5亿,最近还要搞一笔高达9亿的定向增发——才勉强维持运营。这些钱,说白了,都是股民的血汗钱。而募集来的巨额资金,大部分用途竟然是“补充流动资金”,这让人不得不质疑,这些钱到底花在了哪里?研发投入是否真的与宣传的力度相匹配?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如果长期依赖外部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其“核心技术”的含金量,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更让人玩味的是,此次减持的时机选择。神州细胞刚刚宣布扭亏为盈,员工持股平台就迫不及待地抛售股票,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要知道,这些持股平台的股份都是在公司IPO之前获得的,成本极低。现在股价水涨船高,减持套现的利润空间巨大。这种行为,往好听了说是“落袋为安”,往难听了说,就是“割韭菜”。公司辛辛苦苦研发,股民们冒着风险投资,最终的果实却被内部人士提前摘走,这公平吗?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是否会打击真正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神州细胞的招股书里,将自己定位为“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但如果创新成果不能惠及所有投资者,而只是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那么这种“创新”的意义何在?资本市场不是提款机,上市公司应该对投资者负责,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垫脚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减持的六个持股平台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罗春霞,而罗春霞的另一个身份是神州细胞的中试车间、生产车间负责人,同时也是公司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减持,往往被解读为对公司技术前景的担忧。虽然公司强调这是个人资金需求,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公司内部的技术研发遇到了瓶颈,或者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一个真正有前景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人员应该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急于套现走人。如果连核心技术人员都失去了信心,那么投资者又该如何相信这家公司的未来?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无疑给神州细胞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神州细胞的募资用途,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招股书里,大部分资金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让人不禁要问,一个号称拥有核心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为什么如此缺钱?是因为研发投入过大,还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补充流动资金”就像一个万能的借口,可以掩盖很多问题。公司是否应该更加透明地披露资金的使用情况,让投资者了解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哪里?
更令人担忧的是,神州细胞一边大手笔融资,一边却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行为是否会挤占真正的研发投入?如果公司把大量的资金都用于支付运营成本,那么还有多少钱可以用于新药研发?如果研发投入不足,那么神州细胞的“创新”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