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信息浩如烟海,机构调研报告更是其中重要一环。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看似客观的调研结果时,却往往能嗅到一丝微妙的味道:究竟是独立客观的价值发现,还是早已预设好的剧本?抑或是资本逐利游戏中精心布置的棋子? 这次国金证券对聚杰微纤、萤石网络、澜起科技的调研,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
聚杰微纤,一家以超细纤维制成品为主业的公司,近年来似乎热衷于给自己贴上“科技创新”的标签。调研报告中大篇幅描述了其在“驱动纤维”领域的布局,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实验室,研究仿生机器人,医疗应用等等。然而,细究之下,却发现这些“创新”更像是空中楼阁,产品落地时间尚不确定,研发团队也并无股权激励。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仅仅是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热点,提升估值的一种手段?
“驱动纤维”作为“人工肌肉纤维”在仿生机器人的应用,这概念听起来很科幻,很性感。但稍微懂点机器人或者材料科学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人工肌肉”要实现商业化,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材料的耐久性、控制的精度、能源的效率,哪一个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在研发颠覆性技术,不如说是在“蹭概念”, 试图在资本市场上讲一个动听的故事。
陆涛博士作为公司顾问参与研发工作,负责技术与市场对接,这或许也是一种“宣传”策略。 聘请专家背书, 容易让投资者对项目产生信心。 但关键问题是,这项技术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潜力? 驱动纤维的具体应用还在“探索中”,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研发团队没有持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司对该项目前景的信心不足。真正的技术创新,必然伴随着对核心团队的股权激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研发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聚杰微纤的主营业务仍然是超细纤维制成品,功能性面料,无尘面料等传统业务。这些业务虽然“稳中有增”,但显然缺乏想象空间。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想象空间的企业,很难获得高估值。或许,这才是聚杰微纤热衷于“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