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IPO市场的规范化之路,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监管三令五申,恨不得把“审慎”二字刻在每位从业者的脑门上,可总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视规则如无物。这不,中海基金和盈峰资本又撞枪口上了。你说他们是不懂吗?我不信。无非是利益熏心,觉得有利可图,便铤而走险。把“审慎报价”当成耳旁风,把投资者的利益抛诸脑后,活该被罚!
中基协这次的处罚,我个人认为,算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限制网下打新六个月,再加上强制合规教育,力度不算小了。但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担忧。这种“一刀切”式的处罚,真的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吗?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让违规者换个马甲,继续在市场上兴风作浪?要知道,违规成本过低,才是导致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
中海基金这次被揪出来的问题,简直是触目惊心。新股研究报告审核不到位,只做形式审查,实质内容一概不看,这简直是对投资者智商的侮辱!富特科技的估值区间都能算错,这样的研究报告,也好意思拿出来忽悠人?我真想问问中海基金,你们的专业性都跑到哪里去了?
更离谱的是,新股定价居然只是简单采用估值区间的中值,没有任何逻辑推导过程。敢情你们的投资决策就是“拍脑袋”决定的?这种儿戏般的定价方式,简直是对市场规律的漠视!投资决策只进行口头讨论,没有任何记录留痕,这简直是黑箱操作!难道你们就不怕事后被人追责吗?
新股网下询价业务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缺失,风险控制执行不到位……这一连串的问题,简直把中海基金的内部管理漏洞暴露得淋漓尽致。风控系统没有资产规模核查、关联关系核查、新股定价估值模型等功能模块,完全依靠人工线下完成相关工作,这简直是把风险控制当成儿戏!在富特科技项目中,未能对新股业务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监测、分析和识别,未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这简直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
盈峰资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个别研究报告出现事实性错误,数据引用错误,直接导致项目最终报价出现严重偏差。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研究团队根本不负责任,对数据的核实敷衍了事。定价依据推导过程不严谨、流程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完善,这简直是管理上的全面失控。
监管在开出罚单后,强调盈峰资本要严格执行网下询价和申购业务相关要求,切实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合规管理,落实重要操作环节复核机制,确保业务开展合法合规。这些话听起来都很好听,但问题是,他们真的会落实吗?还是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监管?
浙江国祥“二次上市”高溢价引发争议以来,机构在新股IPO中报价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前海人寿、嘉实资本、天安人寿、上海衍复等多家机构都曾因打新问题被处罚。但为什么屡罚不止?为什么新股发行乱象依然存在?难道仅仅靠罚款就能解决问题吗?
监管认为,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行业机构加强估值定价等核心能力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如何提升机构的估值定价能力?如何让机构真正承担起“看门人”的责任?这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有效的措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2024年年报披露至今,公募行业已经收到了多达50份罚单,这数字真是让人咋舌。内控管理不完善是重灾区,华夏、鹏华、富国这些头部公司,浙商、融通、富荣等中小基金公司,都榜上有名。内部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时,未履行其他职责,这些问题简直是老生常谈,但却屡禁不止。监管的处罚多以“责令改正”为主,说实话,这种力度真的够吗?
投资不审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弘毅远方基金在公司债券投资决策上就不够谨慎,未能做好基金投资者结构与基金资产流动性的匹配管理。这种激进的投资策略,无疑会给基金埋下隐患。在“禁卖”窗口指导期间,也有公司因净卖出等问题被处罚,这种无视监管的行为,简直是胆大妄为。
税务问题也是常见的被罚原因。嘉合基金甚至被监管直指“偷税”,被税务系统追缴税款。偷税漏税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更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
还有基金公司因为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被工信部要求责令改正。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用户隐私安全至关重要。这些基金公司为了获取用户数据,不惜违规操作,简直是把用户权益当成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