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这出大戏,最近剧情可谓跌宕起伏,而加密货币这片曾经的“法外之地”,也未能幸免于难。特朗普那记突如其来的全球制裁重拳,直接把本就脆弱的市场信心砸得七零八落。比特币应声下跌,一度跌破75000美元,这可是自去年美国大选以来的头一遭。以太坊、Solana、瑞波币这些“老牌劲旅”也纷纷败下阵来,表现甚至还不如领头羊比特币,简直是雪上加霜。
VIX指数,这玩意儿,行内人都知道,是衡量股市波动性的风向标。现在它飙升到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点,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而加密货币市场的“VIX替代品”——Deribit比特币波动性指数(DVOL)也跟着水涨船高,一周之内暴涨近30%。恐慌情绪?那简直是写在了每个投资者的脑门上。
避险情绪高涨,大家一股脑地涌向美国国债,这场景,我见得多了,说白了就是“一有风吹草动,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猫着”。但股市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 这句话可不是鸡汤,而是血淋淋的市场教训。现在人人自危,恰恰是低价扫货优质资产的好时机。问题是,在这种动荡时期,那些手握重金的专业投资者到底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呢?
为了摸清这些“幕后大佬”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联系到了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险投资家。他们毫不避讳地分享了各自公司的布局策略,还透露了未来几个月内可能表现最佳的加密货币类别和领域。这些信息,可都是千金难买的干货。别跟我说“投资需谨慎”,风险谁都知道,但机会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识和眼光了。
毫不意外,比特币依然是这些专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最近黄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被视为避险资产的典范。而比特币,也越来越显露出它作为“数字黄金”的潜力。尽管短期内价格波动剧烈,但从市值对比来看,比特币距离黄金,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说白了,就是还有得涨!
当前黄金的市值大约是20.4万亿美元,而比特币只有1.6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一位投资人直言:“要达到与黄金1:1的市值比例,比特币至少还要上涨12到15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是最容易理解,也最有把握的机会。”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比特币的稀缺性、去中心化特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共识,都为它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当然,前提是别再冒出什么幺蛾子,政策监管、技术风险,这些都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以太坊,虽然这些年价格表现一直落后于比特币,目前与比特币的比值也跌到了疫情初期以来的最低点,但依然被认为是值得关注的资产。
一位受访者提到,以太坊在2022年完成了从工作量证明(PoW)到权益证明(PoS)的转型,这使得它的货币政策趋于通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承接比特币的“价值存储”叙事。 尽管最近以太坊网络使用率不高,通胀也有所抬头,但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价格,绝对是历史低位。用行内话说,就是“便宜货”。
另一位投资者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以太坊现在这么低,确实是个不错的买入时机。” 这话听起来简单粗暴,但背后蕴含的逻辑却很清晰:以太坊是智能合约平台,是DeFi、NFT等各种应用的基础设施。只要这些应用能够持续发展,以太坊的价值就迟早会被市场重新发现。 当然,以太坊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Layer2方案的竞争、自身技术的瓶颈,以及来自其他公链的压力。 但总的来说,以太坊依然是加密货币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年以来,去中心化金融(DeFi)代币可谓是“跌跌不休”,一片哀鸿遍野。Uniswap、Aave、Curve、Compound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交易所和借贷协议,其原生代币年初至今的跌幅接近50%。这数字,听着都让人心疼。不过,这两位投资人却认为,在当前宏观环境持续紧缩的背景下,DeFi领域有望迎来一波强劲的反弹。
原因很简单:稳定币收益率普遍偏低,导致资金回流DeFi。在链上借贷组合循环操作中,仍然有办法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一位投资人甚至把现在的情况和2021年相提并论,认为DeFi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这种说法,当然存在争议。毕竟,DeFi的安全风险、监管风险,以及用户体验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DeFi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能够解决上述问题,DeFi就能够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具体到项目,两位投资人特别提到了Raydium和Hyperliquid。Raydium是建立在Solana上的传统自动化做市交易所,类似于以太坊上的Uniswap。而Hyperliquid则专注于永续合约,这是一种现金结算型的衍生品。
Solana生态,最近可谓是风头正劲。其高性能、低手续费的特性,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Raydium和Hyperliquid作为Solana生态中的明星项目,自然也备受关注。 但需要注意的是,Solana生态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心化风险、网络拥堵,以及安全漏洞。这些问题,可能会对Raydium和Hyperliquid的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在投资这两个项目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谨慎评估风险。
如果你觉得挑选单个DeFi代币太麻烦,那么可以直接关注Solana本身。一位投资人认为,Solana在某种程度上就像DeFi的一个指数基金。它上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DeFi项目正在发展。
这个观点,颇具新意。Solana作为一条高性能公链,其生态系统正在快速发展。投资Solana,就相当于投资了整个Solana生态的未来。 当然,这种投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Solana生态发展受阻,或者出现重大安全问题,那么Solana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投资Solana之前,务必对其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做好风险控制。
两位投资人都认为,去年炒得火热的“AI+区块链”概念,大多是言过其实。“基本上全是空气项目。”一位投资人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刺耳,但却一针见血。
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是极具潜力的前沿科技。将二者结合,听起来很美好,但真正能够落地的项目,却寥寥无几。很多项目,只是披着“AI+区块链”的外衣,实际上却毫无价值。就像2017年的ICO潮一样,充斥着大量的骗局和泡沫。
但这位投资人也指出,这种情况在早期赛道中并不少见。“第一波通常是空气项目,但里面也会有一点点真实的东西,这些才是后续几年值得关注的。” 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些希望。虽然“AI+区块链”的泡沫破裂了,但其中蕴含的真正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挖掘。
他们认为,下一阶段的AI叙事,更可能落在“AI代理人”身上,比如自动订票的旅行机器人。这种AI代理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完成各种任务。这听起来很方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确保向这些代理程序存入的资金不会被盗用?
这确实是一个关键问题。AI代理人需要访问用户的敏感信息,包括资金、身份等等。如果AI代理人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那么用户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让AI代理人的安全性由以太坊本身的安全性担保。
然而,以太坊并不适合所有项目,主要因为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及部分应用需要跨链运行。EigenLaye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为应用提供了一种“共享信任层”,允许项目借助以太坊的安全性,而无需完全部署在其主网上。
“一旦你的应用跑在EigenLayer上,其资金安全就是由以太坊担保的。”一位投资人表示。他还特别提到,Near也可能受益于这一趋势。 Near,是另一条高性能公链。与以太坊相比,Near具有更快的交易速度和更低的交易成本。通过与EigenLayer的合作,Near可以为AI代理人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
EigenLayer曾是市场上最受期待的项目之一,但其代币在去年10月上线、牛市接近顶点时推出,随后价格暴跌超过80%。这简直是一场灾难。
但如果当前的叙事成立,这反而意味着投资者可以以大幅折价买入。一位投资人补充道:“EigenLayer现在市值还不到10亿美元,这种时候就是买入并持有的机会。” 这句话,听起来很诱人,但也充满了风险。EigenLayer能否成功,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技术是否成熟、能否吸引足够的开发者和用户、以及能否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都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因此,在投资EigenLayer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谨慎评估风险。这到底是信仰,还是赌博,需要你自己来判断。
整体来看,尽管加密市场短期内仍在消化宏观和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但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当前正是重新配置资产、布局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关键时机。别看他们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早就开始磨刀霍霍了。
从价值存储类资产(比特币、以太坊),到基础设施和DeFi平台(EigenLayer、Near、Solana生态),再到新兴的AI交互应用,资金的下注方向已经逐步显现。这些机构可不是傻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投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市场趋势。
当然,机构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毕竟,机构的资金量大,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切忌盲目跟风,更不要All in。
加密货币市场,永远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理性分析,才能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别指望一夜暴富,更不要相信什么内幕消息。脚踏实地,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