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币安Alpha:流量收割机?重塑币圈权力,散户成韭菜?

author 2025-05-19 9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币安BinanceAlpha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

幣安 Alpha: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收割?

幣安 Alpha,表面上是為用戶提供優質項目發現的平台,實際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收割。它不僅重新定義了項目方與交易所之間的關係,也深刻影響了散戶的參與方式,甚至可能改變整個加密市場的權力格局。這場遊戲,真的如幣安所宣稱的那般公平公正嗎?還是只是一場中心化的流量盛宴?

從退出窗口到權力遊戲:Alpha 的演進之路

最初,Binance Alpha 給人的印象是 meme 幣的「最佳退出窗口」。項目方蜂擁而至,期望在 Alpha 上市後能夠收割一波韭菜。但隨著 Alpha 的不斷演進,尤其是在 Alpha 2.0 階段,早期參與者確實享受到了「暴力送錢」的紅利。然而,這種「送錢」並非長久之計。幣安很快推出了積分制,試圖篩選出所謂的「優質用戶」。這也意味著,Alpha 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退出窗口」,而逐漸轉變為一個篩選、評估、乃至控制項目的權力遊戲場。

Binance 的戰略轉型:產品之外的生態野心

如果僅僅將 Binance Alpha 視為一個錢包功能,那就太低估了幣安的野心。在產品側,幣安的確在某些方面被 OKX 等競爭對手甩開。但幣安深知,加密世界的核心是資產,誰掌握了流動性,誰就掌握了話語權。Alpha 的推出,正是幣安在資產側通過流動性話語權重新組織生態的一次大膽嘗試。它不僅試圖奪回鏈上市場的流量與定價權,更在構建一個以幣安為中心的加密帝國。問題是,這個帝國的基石,真的是用戶的利益嗎?

Alpha 這五個月:創新還是斂財?

Binance Alpha 上線至今,短短五個月時間,已經在加密市場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有人讚賞其創新性,認為它為項目方和散戶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但也有人質疑其本質,認為它只不過是幣安變相斂財的工具。這五個月,Alpha 究竟幹了些什麼?它真的改善了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嗎?還是只是加劇了原有的不公平?

定價權失靈的市場:VC 幣的黃昏

2024 年的牛市,表面上是比特幣現貨 ETF 獲批與 meme 狂潮共同推動的。但繁榮的背後,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的定價機制早已失靈。VC 項目估值虛高,發幣週期被無限拉長,散戶的參與門檻也越來越高。最終,所謂的上市窗口,往往淪為項目方和早期投資人集體套現的終點,留給散戶的只剩下一地雞毛。這種 VC 幣的黃昏,正是 Binance Alpha 誕生的背景。

何一的坦白:傳統上幣機制已死?

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曾公開承認,Binance 上幣存在「开盤即巔峯」的問題。她坦言,在當前體量和監管約束下,傳統的上幣機制已經難以為繼。雖然幣安也嘗試過投票上幣、荷蘭拍等機制來約束新幣上線後的價格表現,但效果始終不盡人意。因此,Alpha 上幣便成為了幣安在可控範圍內的策略性替代方案。但這種「替代」,真的是為了用戶的利益嗎?還是只是為了規避監管,維護自身的利益?

Alpha 1.0:Meme 幣的最後狂歡

最初,Binance Alpha 主要以上線 meme 和 AI 代幣為主。然而,市場並沒有如幣安所預料的那樣,降低對 VC 幣的討伐。相反,上线 Alpha 反而成為 meme 幣預期的最後一站。這也暴露了 Alpha 的一個問題:它並沒有真正解決 VC 幣估值過高的問題,反而為這些項目提供了一個收割韭菜的最後機會。

Alpha 2.0:CEX 的延伸,DEX 的噩夢?

3 月,隨著 OKX DEX 的關停,Binance 錢包推出了 Binance Alpha 2.0。通過將 Binance Alpha 直接集成到 CEX,用戶可以直接使用所內資金進行 Alpha 代幣交易。這使得 Binance 錢包的交易量和活躍用戶一舉反超,佔據了加密錢包交易量的 80% 份額。

Alpha 2.0 的推出,無疑是幣安對中心化交易所(CEX)影響力的一次延伸,同時也可能是對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一次打擊。它不僅鞏固了幣安在 CEX 領域的地位,也試圖將 CEX 的流量導入到鏈上市場。但這種中心化的趨勢,真的符合加密世界的精神嗎?

積分、尾號、消耗:永無止境的用戶篩選

為了篩選用戶,Binance 不斷演進 Alpha 用戶的篩選標準。從最初的「做任務積分制」到後來的幸運尾號、積分消耗等制度,Alpha 的門檻越來越高,對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這套機制看似公平,實則充滿了隱性的成本。它不僅要求用戶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不斷地進行交易,增加交易磨損。這種永無止境的用戶篩選,最終受益的究竟是誰?

項目方的 Alpha 策略:不再彷徨,只求上榜

面對 Binance Alpha 這條看似充滿機會的道路,項目方不再猶豫,他們不再將寶貴的時間和資源浪費在無法預測結果的策略上,而是絞盡腦汁,研究如何才能順利登上 Alpha 的榜單。畢竟,對於許多項目方來說,能否進入 Alpha,可能直接關係到項目的生死存亡。

低成本上幣:一場關於數據的豪賭

在主站上幣遙遙無期、鏈上社區的套現壓力越來越大、VC 账面的估值不斷倒掛的背景下,項目方們逐漸意識到,僅靠講故事、維護社群、或是苦苦等待傳統上幣流程,是遠遠不夠的。與其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掙扎,不如主動適應 Alpha 所帶來的新範式。在 Alpha 系統裡,代幣流向、空投額度、交易活躍度,都能直接反映為平台可觀察的數據。這些數據,很可能就是通往 Binance 正式上線的前置門票。更重要的是,上 Alpha 還能收穫市場關注度,幾乎沒有負面影響。這對於那些 struggling 的項目方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背刺社區:忠誠度的廉價代價?

Binance Alpha 目前有兩種上幣選擇:已流通項目和未流通的新項目。圍繞這兩條主線,又有不同的細節指標需要衡量。這使得 Alpha 成為一個制度明確、標準清晰的入口點。但為了進入這個體系,項目方往往需要做出一些「犧牲」,例如將代幣部署或映射至 BSC、重新設計激勵結構、甚至犧牲部分社區原定的空投額度。這意味著,項目方可能會為了迎合 Alpha 的要求,而損害原有社區的利益。這種「背刺社區」的行為,在 Alpha 已上線的項目中屢見不鮮。

例如,Base 生態的 Zora 宣布首發上 Binance Alpha 後,符合要求的 Alpha 用戶收到了價值不菲的 ZORA 代幣,而那些長期關注、參與 Zora 生態的社區用戶,卻只拿到了少得可憐的空投。這種繞過原有社區,直接服務 Alpha 用戶的情況,讓許多早期支持者感到寒心。難道,忠誠度在 Alpha 的遊戲規則下,真的變得如此廉價了嗎?

Alpha 之後:流量變現的煉金術

成功登上 Alpha 後,項目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流量變現。畢竟,Alpha 提供的只是一個展示的舞台,真正的價值還需要項目方自己去挖掘。據加密 KOL AB Kuai.Dong 統計,Puffer 在發幣七個月後上線 Alpha,為了獲得 Binance CEX 交易通道,項目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將大量代幣映射至 BNB 鏈、劃入 Alpha 用戶空投池、以及向 PancakeSwap 注入流動性。這一切的投入,最終換來了流動性預熱與市場認知鋪墊。這就像是一場煉金術,項目方需要投入真金白銀,才能將 Alpha 的流量轉化為實際的收益。

鏈上數據與控制力:新時代的上幣通行證

過去,市值和社區是決定項目能否上所的重要因素。但現在,鏈上數據和 Alpha 表現,才是主導上所節奏的關鍵。新項目的策略也變得更加激進。Stakestone 在上線 Binance Alpha 後,採用了極其主動的市場打法,包括通過錢包 IDO 分發代幣、空投覆蓋 Alpha 用戶、以及向社區老用戶釋放激勵。與此同時,項目方還將部分融資款直接投入二級市場,引導幣價在公開流通初期維持穩定。這一系列操作,最終換來了 Binance 主站的上線通道。正如熟悉流程的業內人士所言:「Binance 上幣標準變化後,項目不再需要講故事,而是需要展示數據與控制力。」這或許是新時代的上幣通行證,但對於那些不擅長數據運營和市場控制的項目方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散戶心理學:在積分與磨損間掙扎

對於散戶而言,Binance Alpha 就像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遊樂場,看似人人都有機會分一杯羹,但想要真正從中獲利,卻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這個積分體系下,散戶不再是單純的價值投資者,而更像是參與一場精密的機制博弈,他們在積分與磨損之間掙扎,試圖找到最佳的策略,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制度化的套利:公平的幻象?

在傳統的打新邏輯中,散戶可以憑藉信息優勢和資金靈活性,獲得一級市場的套利機會。但在 Alpha 構建的積分體系下,散戶的獲利路徑被制度化、透明化,同時也變得高度內卷。Alpha 激活的並非是幣價增長的想像,而是「積分 - 空投 - 上所跳板」這一套鏈上轉化機制。對於部分用戶而言,這種機制確實重構了公平的概念。長期留存在錢包中的中小用戶,如果能維持活躍,即便資金量不大,仍有機會從 Alpha 中獲得遠超成本的回報。自 Alpha 开啓積分制以來,據 BlockBeats 統計,如果普通用戶每一期 Alpha 空投和錢包打新活動都參與,將會獲得近 1700U 的收益。但這種「公平」,真的能持續嗎?

隱性門檻:一場關於時間、金錢與精力的賽跑

高收益的另一面,是高度結構化的篩選系統。這套表面上人人可參與的積分遊戲,實則設定了隱性門檻,對用戶的行為路徑、交易頻率乃至參與持續性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想要獲得更多的積分,就意味著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對於那些時間不充裕、資金有限的散戶來說,這無疑是一場不公平的賽跑。他們可能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落後,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大戶」收割利益。

空投幻覺:高收益背後的數據陷阱

Binance 本身並不直接發放空投,而是提供積分分發、數據篩選、用戶分類等基礎設施。空投由項目方承擔,但發給誰、依據什麼標準,則由 Binance Alpha 的機制決定。這一制度設計核心不是「獎勵」,而是「篩選」。誰能被識別為「高價值用戶」,誰就能持續獲得空投。然而,這種「高價值用戶」的定義,往往與交易量、活躍度等數據掛鉤。為了獲得更多的空投,一些散戶可能會不惜代價地刷交易量,導致數據虛高、用戶留存表象化。這種「空投幻覺」,讓散戶誤以為自己正在獲利,但實際上可能只是陷入了一個數據陷阱。

機制博弈:當價值判斷讓位於積分計算

在當前市場整體流動性稀缺、項目缺乏持續關注機制的背景下,Alpha 仍是少數做點什麼就可能獲得回報的渠道。在收益與確定性並存的前提下,這套機制仍具強大吸引力。在這種體系下,散戶的參與邏輯從價值判斷轉向了機制博弈,他們的收益不再取決於對項目未來的判斷,而是對 Alpha 機制的理解程度與執行能力。他們需要精確計算每一次交易的成本和收益,需要時刻關注積分規則的變化,需要像一個精密的機器一樣運作。這種「機制博弈」,讓散戶失去了對項目本身的關注,也讓他們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焦慮。

誰是 Alpha 的真正受益者?幣安的流動性帝國

表面上看,Binance Alpha 似乎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平台,項目方獲得了曝光和流動性,散戶獲得了空投和收益。但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Alpha 真正重塑的是交易平台與資產之間的底層關係。在這場遊戲中,幣安才是最大的贏家,它正在悄悄地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流動性帝國。

重塑交易平台與資產的關係

在產品體驗與工具生態方面,Binance 相較 OKX 等平台並不具備顯著優勢。但透過 Alpha 構建起的流動性入口機制,讓其在資產啟動階段保有極強的話語權。它不再僅僅是一個交易平台,而更像是一個鏈上資產的孵化器,能夠影響甚至決定項目的命運。

Alpha 的前置作用:定價權的轉移

過去,項目上线 Binance 意味著已經完成了一級定價,到達了終點站。而現在 Alpha 是項目上架的起點,是定價的源頭,它把原本屬於 OKX、Bybit 等其他交易平台的冷啟動場域挪回了 Binance 體系之中。即使項目首發不在 Binance,Alpha 提供的流量篩選與積分路徑,也足以讓大量新幣在尚未接入主站交易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一輪市場預熱與定價錨定。這意味著,Binance 正在將定價權從市場手中奪走,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流量反哺:一個關於上供的閉環

Alpha 的項目一旦漲起來,接入 Binance 合約和現貨就有了理由,項目自然也願意按規則「上供」份額,拿出代幣份額和資金注入,換取平台曝光與流動性鋪墊,這就是流量反哺平台的閉環。這個閉環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公平。項目方為了獲得 Binance 的支持,不得不向其「上供」,而這種「上供」最終的成本,很可能還是會轉嫁到散戶身上。

CZ 的願景:消除溢價,還是製造新的中心化?

CZ 曾表示希望消除 Binance 上幣帶來的溢價效應,讓市場回歸基本面。Alpha 實際上是他對這句話的兌現路徑,不再直接以「Binance 上所」為權威,而是通過 Alpha 建立一套新的流動性篩選機制,拉平項目之間的起跑线,再在鏈上數據的基礎上決定誰能繼續向前走。但這種「拉平起跑線」的說法,真的可信嗎?Alpha 的機制,真的能夠消除溢價,讓市場回歸基本面嗎?還是只會製造新的中心化,讓 Binance 成為唯一的裁判?

產品體驗之外:Binance 的戰略縱深

比起 OKX 在錢包領域的產品打磨路線,Binance 選擇用積分換流量,用空投換注意力。Binance 錢包業務負責人 Winson 公開表示過 Binance 錢包不會照搬任何競品模式,而是選擇差異化發展,「市場不需要兩個一模一樣的錢包」。他認為與其重做產品,不如重構場景。這顯示了 Binance 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它不滿足於僅僅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而是試圖重構整個加密市場的場景,將所有參與者都納入自己的生態體系。

Alpha 的局限性:真實交易量在哪裡?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少人仍然認為 Binance Alpha 只是成功地吸引了擼毛黨,並沒未吸引真實交易量,用戶在選擇鏈上行為的時候仍然不會將 Binnace 錢包作為首選。如果 Alpha 無法吸引真實的交易量,那麼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最終可能只會淪為一個空殼。

泡沫承接:在 VC 與流動性之間

過去的週期某種程度上是「to VC」的,靠講故事融錢,現在則是「to 流動性」,而 Alpha 就是 Binance 重新統治流動性的錨點。在一個 VC 不再可靠、社區已然流失、產品競爭陷入同質化的時代,Binance Alpha 可能不是創新的最優解,但卻是承接泡沫最有效的辦法。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海綿,能夠吸收市場上多餘的流動性,並將其轉化為 Binance 自身的利益。然而,這種「承接泡沫」的做法,是否會導致更大的風險,最終讓整個市場崩潰?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amst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