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那句老话:“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说得没错,但现实呢?现实是,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浪潮中,农业早已被边缘化。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农业新质生产力”,又是科技创新,又是要素集聚,听起来像是一场豪赌,一场试图用技术来弥补长期忽视农业所造成的巨大窟窿的豪赌。
别跟我说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在种地?是那些年迈体衰的老人,是那些留守在乡村的妇女儿童。年轻人都去哪了?都去城市里追逐所谓的“美好生活”了。农业的根本性危机,不是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后继无人!当土地被视为可以随意抛弃的廉价资源,当农民被视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再先进的技术,又能改变什么?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号文件提到了科技创新,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仔细想想,科技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耕地日益减少,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这些难道仅仅靠科技就能解决?别忘了,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没有了土地,科技再先进也无用武之地;没有了农民,谁来操作这些先进的技术?一味地强调科技至上,只会让农业更加脱离实际,让农民更加边缘化。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未来吗?
什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说白了,就是用高科技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这些高科技真的适合中国国情吗?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那些动辄需要巨额投资、高度依赖外部技术的大型农业项目,真的能让广大农民受益吗?还是说,这又是一场少数人瓜分利益的盛宴?如果农业新质生产力最终只是变成少数资本家和技术官僚的游戏,那它就注定是一座空中楼阁,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原文说“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话听起来没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不是少了对失败的容错率?少了对科研伦理的拷问?少了对真正需求的理解?科技创新不是万能药,更不是只要砸钱就能成功的捷径。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这句话已经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芯片”总是被“卡脖子”?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吗?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吗?恐怕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种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科研攻关,必然伴随着风险。如果每次失败都要被追责,都要被扣上“浪费科研经费”的帽子,谁还敢去挑战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最终,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永远受制于人。与其把大把的钱砸在那些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卡脖子”技术上,不如先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搞研究,而不是整天为了职称、为了经费而奔波。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我承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好事。但如果为了追求“绿色低碳”,而不顾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那就本末倒置了。智能灌溉、精准施肥,这些技术听起来很先进,但它们真的适合所有地区、所有作物吗?如果农民为了追求所谓的“绿色”,而不得不购买昂贵的设备和技术,那他们的负担岂不是更重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减排指标,强制农民使用某些化肥或农药,结果导致农作物减产,农民损失惨重。这种为了环保而牺牲农业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犯罪!
智慧农业,听起来很科幻,但仔细想想,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谁来掌握这些数据?是那些大型的科技公司,还是那些政府部门?如果这些数据被滥用,被用来监视农民,控制农产品价格,那农民还有什么自主权可言?更可怕的是,一旦农民习惯了依赖这些技术,他们就很容易被技术所控制。那些掌握技术的公司,就可以肆意提高服务价格,甚至直接垄断整个农业市场。到那时,农民就彻底沦为了技术的奴隶,失去了议价权,失去了尊严。
原文说要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培养造就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这话听起来像是要解放农业生产力,但仔细想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企业真的会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致富吗?新型农民真的能掌握先进技术,成为农业的主人吗?还是说,他们最终只会沦为资本的棋子,在现代化的农业工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
培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听起来很霸气。但这些龙头企业真的能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吗?还是说,它们只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直接垄断市场?更可怕的是,这些龙头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可以利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但却很少真正关注农民的利益。最终,它们只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攫取农业发展的红利,而广大农民却只能分到一点残羹冷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农业科技创新,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问题是,资本是逐利的。它不会无缘无故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它所追求的,是高额的回报。如果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带来快速的利润增长,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更有甚者,有些资本会利用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操控农业科技企业的命运,甚至直接绑架整个农业产业。到那时,农业科技创新就彻底沦为了资本的工具,失去了为农民服务的初衷。
培养新型农民,听起来很美好。但什么是新型农民?是那些掌握了先进技术、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的“技术工人”吗?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新型农民就只不过是被技术异化的新农奴而已。他们失去了对土地的感情,失去了对农业的自主权,沦为了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真正的农民,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情怀的。他们应该热爱土地,尊重自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新型农民仅仅是技术工人,那我们的农业,就失去了灵魂。
农业的未来,不能只靠一纸文件,不能只靠几个专家,更不能只靠少数资本家。农业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之负责。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真正关心农业的人越来越少,真正了解农业的人越来越少,真正愿意为农业付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农业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制定政策的人,往往身居高位,远离田间地头。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翻阅着各种数据报表,制定出一项又一项看似完美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真的符合实际情况吗?真的能够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吗?很多时候,这些政策只不过是象牙塔里的空中楼阁,看起来很漂亮,但却毫无实用价值。更有甚者,有些政策还会给农民带来额外的负担,让他们苦不堪言。例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结果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血本无归。这样的政策,还不如不制定!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倾听过农民的声音?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很多时候,农民的声音被淹没在各种宏大的叙事之中,他们的需求被忽视在各种漂亮的口号之下。他们默默地耕耘着土地,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压力,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农民的声音不能被听到,他们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那我们的农业,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真正的强农之路,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进步,不是盲目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更不是简单地把农业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真正的强农之路,是一场关乎良知的选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与土地的关系,重新认识农业的价值,重新尊重农民的劳动。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才能拥有一个真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