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影石创新IPO:深交所前高管退股疑云,百亿估值风险几何?

author 2025-05-01 17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NFT元宇宙Web3

陈斌魅影:监管内行退股疑云,深藏的利益链条

陈斌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曾在深交所身居要职多年,甚至还被抽调到证监会发行部历练过。这资历,说是资本市场的“老法师”也不为过。如今,影石创新要上市,陈斌的名字自然会格外引人关注。要说他明目张胆地持股,那也太小看他了。多层嵌套、交叉持股,这才是“内行”的玩法。虽然对外宣称前年已经退股,但这背后的迷雾,恐怕连监管层也难以彻底看穿。谁也不敢保证,日后陈斌会不会被查出点什么问题,到时候,监管部门恐怕也要承担“失察”的责任。

深交所老兵的资本游戏:迷雾重重的持股结构

陈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持股结构的复杂性。他通过深圳麦高和厦门富凯这两家公司,间接持有影石创新的股份。深圳麦高汇智成长五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影石创新1.3001%的股权,而陈斌是新三板挂牌公司麦高控股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达38.04%,麦高控股又是深圳麦高的第一大出资人。另一边,厦门富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影石创新3.7003%的股权,陈斌则通过多层持股平台持有厦门富凯一定比例的份额。这种层层叠叠的结构,让人眼花缭乱,也为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设计,很难不让人怀疑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真实的受益人。

时间点的微妙:入股时机与IPO筹备的巧合?

更值得玩味的是陈斌入股的时间点。2018年10月,陈斌悄然入股,而影石创新启动IPO筹备则是在2020年10月,二者时间高度重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陈斌2012年从深交所离职,按照当时的规定,离职后五年内禁止入股。表面上看,陈斌的入股行为符合“离职后五年禁止期”的规定,但影石创新在2020年申报IPO时,却未主动披露陈斌的监管背景,这是否构成隐瞒?一个曾在交易所和证监会任职的人,在公司IPO前夕入股,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普通的投资行为。

欲盖弥彰的信息披露:关键交易细节的缺失

或许是感受到了压力,2023年4月,陈斌通过减资和份额转让的方式退出了影石创新,股权由实控人刘靖康承接。但问题在于,转让价格、资金来源、税务处理等关键信息均未披露。这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对比同期市场估值,更是疑点重重。如果按照2023年净利润及科创板科技类企业平均市盈率计算,影石创新估值应达207.5亿元,刘靖康承接陈斌1.555%股权需支付3.11亿元。然而,在招股书中,我们却看不到相关的资金流向披露。这笔巨额资金,究竟从何而来?又流向何处?这些疑问,影石创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反而更加让人怀疑。

挑战监管底线:选择性披露与信息披露违规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第三轮问询回复中,影石创新对陈斌入股一事,仅用“已清理”三字带过,完全回避其任职经历与入股动机。这不仅是对监管机构的敷衍,更是对投资者知情权的漠视。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科创板上市规则》中“重大事项完整披露”的要求。影石创新选择性地披露信息,试图掩盖关键事实,这种行为已经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这种行为,是对市场规则的公然挑战,也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严重损害。

刘靖康的财富密码:上市前套现的合理性拷问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支持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壮大。然而,影石创新的创始人刘靖康,却在公司上市前夕,悄悄地玩起了“财富密码”。在公司尚未进入业绩爆发期时,他就已经开始套现,这不禁让人质疑,他是否真的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信心?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和要求?

精准的套现时机:业绩爆发前的离场

2019年10月,刘靖康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岚烽管理套现2360万元。当时,公司净利润仅0.8亿元,尚未进入业绩爆发期。而到了2023年,公司净利润飙升至8.3亿,估值也从约20亿(按25倍PE)飙升至200亿,股权价值膨胀10倍。这种在公司发展早期、业绩未大幅增长时的套现行为,显得格外反常。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刘靖康不在公司业绩爆发后套现,而是选择在公司发展初期就急于离场?这是否说明,他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无法自圆其说的理由:含糊其辞的资金用途

在招股书中,影石创新将刘靖康套现的原因表述为“个人财务规划”。这种说法,实在是过于笼统,难以让人信服。科创板对实控人大额套现,有“充分披露合理性”的要求。仅仅一句“个人财务规划”,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投资者有权知道,刘靖康套现的资金究竟用于何处?是改善生活,还是用于其他投资?如果不能提供资金用途的实质性证据,那么,这种套现行为的合理性就难以令人信服。

利益的悖论:未分配利润与实控人套现的反差

公司宣称“累计未分配利润超10亿未分红”,却允许实控人提前套现,这与公司声称将利润用于研发等长期发展的说法相矛盾。一方面,公司声称要将利润用于研发和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实控人却急于套现。这种行为,无疑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科创板的导向,是希望实控人能够与公司“绑定长期利益”,共同发展。而刘靖康的套现行为,显然与这一导向背道而驰。这不禁让人质疑,公司是否真的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

左手倒右手的交易: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的嫌疑

更值得关注的是,刘靖康的转让对象为关联基金,交易价格未披露详细估值依据。其转让股权的员工持股平台,GP为刘靖康亲属控制的企业,LP包括多名核心员工。员工持股平台通常以激励为目的,刘靖康作为实控人提前退出,存在利益输送嫌疑,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关联交易,很难不让人怀疑存在利益输送。刘靖康是否通过这种方式,将公司的利益转移到自己或亲属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深入调查。

GoPro的利剑:美国诉讼背后的致命风险

美国市场,对于任何一家想要走向全球的科技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即使销量金额不大,其象征意义也非同凡响。然而,对于影石创新来说,美国市场可能不是一块甜蜜的蛋糕,而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关税战的阴影已经笼罩,可以预见,影石创新在美国的销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2024年3月,美国GoPro公司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指控影石创新及其美国子公司相关产品及配件、照相系统侵犯其在美知识产权。这可不是小事,一旦调查结果对影石创新不利,相关涉案产品可能无法继续在美国销售。要知道,这可是特别重大的风险!

面对如此重大的风险,影石创新及其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却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中信证券的两位保荐人在招股书风险提示章节,竟然将此事轻描淡写为“常规商业纠纷”,这简直是对投资者的极不负责任!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科创板上市规则》第8.1.5条“重大诉讼充分披露”的要求。这绝非“常规商业纠纷”可以简单概括的。一旦败诉,影石创新在美国市场的前景将一片黯淡。保荐机构如此淡化风险,是否是为了掩盖某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这种风险提示,简直如同儿戏。投资者有权知道真相,而不是被这种轻描淡写的描述所蒙蔽。监管部门应该对此进行严厉追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供应链的命门:贸易战阴影下的芯片危机

在全球贸易局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对于影石创新来说,芯片供应更是命悬一线。贸易战一旦全面开启,美国安霸的芯片将很可能无法继续使用。这意味着,影石创新不得不转向索尼等其他供应商。然而,这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面临着索尼提价甚至无法及时交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不仅仅是成本上升的问题,更可能导致生产中断,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供应链的重大风险,本应在招股书中进行特别提示,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然而,影石创新是否充分披露了这一风险?投资者是否真正了解了贸易战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如果影石创新无法保证芯片供应的稳定,那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充满变数。这种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业绩增长的幻象:应收款激增与存货积压的警报

在资本市场上,业绩是企业估值的基石。然而,对于影石创新来说,其“火箭式增长”的业绩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了上市而“充”业绩,这种做法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但这种虚假的繁荣,终究难以持久。业绩的“火箭式增长”,究竟是资本催熟的估值泡沫,还是真实的商业护城河?这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应收账款的暴增,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2023年,影石创新的应收账款余额同比激增164%,2024年上半年再增68%,远远超过营收增速。这是否意味着,影石创新为了追求业绩增长,采取了“赊销冲业绩”的手段?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业绩,但却会带来坏账风险,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商业伦理?是否对其他竞争对手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存货周转率垫底,则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2023年,影石创新的存货周转率仅为3.79次,仅为行业均值(5.77次)的65%。在高毛利(55.95%)的背后,是库存积压的隐忧。如果产品卖不出去,再高的毛利也只是纸上富贵。库存积压不仅会占用大量资金,还会带来产品过时、贬值等风险。这是否意味着,影石创新的产品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受欢迎?或者,公司的销售渠道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公司给出合理的解释。

技术护城河的虚实:专利迷雾与研发投入的隐忧

科创板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技术。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影石创新的技术实力,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强大吗?其拥有的800余项专利,有多少是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又有多少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石创新的核心算法,频频遭到诉讼质疑。这是否意味着,其技术存在侵权风险?一旦败诉,不仅会面临巨额赔偿,还会失去市场份额。这对于一家科创板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技术上的软肋,将会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研发费用率的下降,也暴露出影石创新在技术投入上的不足。2024年,影石创新的研发费用率仅为9.8%,甚至低于大疆(15%)。要知道,大疆是无人机行业的领头羊,其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作为一家科创板企业,影石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度,竟然低于行业龙头,这如何能支撑其未来的发展?研发投入的不足,将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所谓的“技术护城河”,恐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影石创新的多重面孔:创业神话还是资本泡沫?

影石创新的上市,无疑是给90后创业者打了一剂强心针,一个年轻的创业神话似乎正在冉冉升起。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否隐藏着资本催熟的泡沫?当技术光环、创始人IP、政策红利、关税战四重叙事交织在一起时,投资者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风险。

技术光环,是否名副其实?创始人IP,是否具有持续的变现能力?政策红利,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关税战,又会对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投资者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被表面的叙事所迷惑。盲目追捧,只会让自己成为资本的韭菜。只有穿透迷雾,才能看清真相。

风险定价的偏差:百亿估值与多重危机的背离

在资本市场上,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低风险,则对应着低收益。然而,影石创新的百亿估值,是否充分考虑了其面临的诉讼、地缘政治、盈利质量等多重风险?

诉讼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导致巨额赔偿和市场份额的丧失。地缘政治风险,可能会导致供应链中断和市场准入受限。盈利质量问题,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和估值回调。这些风险,都应该在估值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百亿估值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那么,就存在定价偏差的可能。投资者需要仔细评估这些风险,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长期主义的缺失:赚快钱基因暴露

科创板企业,应该具有长期主义的精神,致力于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而不是只想着“赚快钱”。然而,影石创新的种种迹象,却暴露出其“赚快钱”的基因。

实控人急于套现,研发投入降速,公司治理存在漏洞,这些都表明,影石创新可能更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发展。这种“赚快钱”的心态,将会导致公司缺乏创新动力,难以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可能会沦为资本市场的过客,昙花一现。

监管信用的消耗:带病上市动摇科创板之本?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支持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硬科技”企业。如果越来越多的“带病上市”案例出现,将会严重动摇科创板的根基,损害监管机构的公信力。

如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审核把关不严,让一些存在问题的企业蒙混过关,将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降低市场对科创板的信心。长此以往,科创板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沦为普通的企业融资平台。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审核力度,严惩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才能确保科创板的健康发展。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amst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