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時期推動的比特幣戰略儲備計劃,以及廢除限制銀行托管加密資產的SAB 121條款,表面上看是擁抱創新,實則充滿了對美元霸權的算計。所謂的“引導式監管”,更像是華爾街資本入場前的清場行為。SEC新任主席Paul Atkins提出的“明確代幣證券屬性並探索合規路徑”,難道不是在為華爾街量身定做遊戲規則,讓他們在加密領域也能呼風喚雨?
這種政策鬆綁的背後,是對加密世界去中心化精神的消解。原本,加密貨幣的出現是為了挑戰傳統金融體系的壟斷,而現在,美國政府卻試圖將其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變成維護美元霸權的新工具。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擁抱”很可能是一種“捧殺”,看似給予發展空間,實則暗藏收割的鐮刀。
比特幣ETF管理資產突破110萬枚BTC,貝萊德IBIT佔據近一半的份額,這絕非偶然。高盛、摩根大通等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布局,CME推出Solana期貨合約,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事實:華爾街正在加速控制加密資產的定價權。
機構的入場,無疑會帶來更多的資金和資源,但同時也會加劇市場的中心化。散戶投資者在信息、技術和資金方面都處於劣勢,很容易成為機構的收割對象。所謂的“夥伴”,不過是機構口中的一個美麗詞彙,背後隱藏的是資本對利潤的無情追逐。
比特幣ETF的推出,讓傳統投資者更容易接觸加密貨幣,但也將比特幣的價格與傳統金融市場綁定得更緊密。這意味著,比特幣的價格更容易受到華爾街情緒的影響,而不再是獨立於傳統金融體系的避險資產。
美國國債突破36萬億美元,債務評級面臨下調風險,這才是懸在加密市場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美債危機爆發,觸發流動性緊縮,加密市場很可能同步崩盤。
很多人認為,比特幣是避險資產,可以在經濟危機中保值增值。但事實證明,在真正的危機面前,比特幣的表現往往不如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這是因為,比特幣的價格高度依賴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動性,而這兩者在危機時刻都會受到嚴重衝擊。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政府可能會利用加密市場來轉嫁美債危機的風險。例如,通過操控比特幣價格,吸引全球資金流入,從而緩解美債的壓力。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最終只會讓加密市場成為美債危機的犧牲品。
中國央行前副行長陳雨露指出,美元穩定幣與比特幣的全球擴張擠壓人民幣國際化空間,DeFi監管套利削弱國內技術競爭力。這話聽起來充滿了危機感,但背後更多的是對自身金融體系競爭力不足的焦慮。
將人民幣國際化受阻完全歸咎於加密貨幣,未免有些牽強。人民幣國際化真正的障礙,是中國的資本管制、缺乏透明的金融體系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信任度不足。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沒有加密貨幣,人民幣也很難真正走向世界。
DeFi監管套利確實會對國內的金融監管帶來挑戰,但同時也倒逼國內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如果國內的金融創新能夠跟上甚至超越DeFi的發展速度,監管套利自然會失去生存空間。一味地限制和打壓,只會扼殺國內的創新活力,讓中國在未來的金融競爭中處於劣勢。
美國在ZKP、Layer2等領域佔據主導,歐盟通過MiCA框架整合監管,中國面臨區塊鏈企業外遷壓力,需警惕標准制定權旁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中國區塊鏈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研發方面,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國憑藉其在芯片、軟件和算法等方面的優勢,在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歐盟則通過MiCA框架,試圖建立一套統一的區塊鏈監管標準,這無疑會對全球區塊鏈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如果想要在區塊鏈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培養更多的區塊鏈人才,並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不能再走“拿來主義”的老路,而要真正實現技術自主可控。此外,還需要建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監管環境,吸引更多的區塊鏈企業在中國發展,而不是被迫外遷。
各國加速數字資產規則制定,表面上是為了防範風險,實際上是為了爭奪數字資產的控制權。美國試圖將加密貨幣納入金融霸權體系,而中國通過數字人民幣對抗美元主導地位。這場博弈,本質上是國家利益的較量,而監管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
將加密貨幣納入金融霸權體系,是美國的一貫思路。通過制定有利於自己的監管規則,控制加密貨幣的流動和使用,從而鞏固美元的全球儲備地位。這種做法,無疑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加劇全球金融的不平衡。
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被視為挑戰美元霸權的一種嘗試。通過建立一套獨立於美元的數字支付體系,中國希望能夠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技術成熟度、用戶接受度以及國際互操作性等。
全球協同監管,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很難實現。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監管思路也存在差異,很難達成共識。即使達成了協議,也很難保證各國會嚴格遵守。因此,在數字資產的監管方面,各國之間的博弈將長期存在,而監管套利也將難以避免。
以太坊不斷進行升級,Pectra升級優化帳戶抽象、L2兼容性及質押機制,目標降低Gas費並提升安全性,質押率預計突破50%,TVL或達3000億美元。聽起來很誘人,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很多問題。
以太坊最大的問題始終是Gas費過高,這嚴重限制了其應用場景。每次升級都承諾要降低Gas費,但實際上效果並不明顯。即使Pectra升級能夠降低Gas費,也很難保證它不會再次上漲。畢竟,以太坊的交易需求越來越高,而區塊鏈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質押率的提升,表面上可以提高以太坊的安全性,但實際上也加劇了中心化的風險。大量的ETH被質押在少數幾個大型節點手中,這使得以太坊更容易受到攻擊和控制。過高的質押率,還會導致ETH的流動性降低,影響其價格穩定性。
TVL的增長,並不一定代表以太坊生態的繁榮。很多TVL來自於各種DeFi協議之間的相互抵押,這種循環抵押會放大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
Base鏈(Coinback生態)TVL突破400億美元,Solana通過Firedancer客戶端實現10萬TPS,Sui與HyperLiquid憑借模塊化架構搶佔細分市場。公鏈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大多數公鏈仍然沒有擺脫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很多公鏈都是以以太坊為藍本進行開發的,只是在技術上做了一些微小的改進。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很難真正吸引用戶和開發者。Base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Coinbase的用戶基礎,但這種依賴性也使其發展受到限制。Solana的TPS很高,但其網絡的穩定性一直備受質疑。Sui和HyperLiquid的模塊化架構,有一定的創新性,但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真正能夠在公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是那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並且能夠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生態系統的公鏈。而不是那些只會炒作概念,或者只會模仿以太坊的公鏈。
NEAR聯合創始人預測,2025年AI Agents將管理加密錢包、執行交易策略,甚至成為社交平臺KOL,VanEck數據顯示其數量將超100萬。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情節,但細思極恐。
AI代理管理加密錢包,看似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操作風險,但實際上也增加了被攻擊的可能性。如果AI代理被黑客控制,或者算法出現漏洞,很可能導致大量的資金損失。更令人擔憂的是,AI代理的決策過程往往不透明,用戶很難了解其背後的邏輯,這就使得風險更加難以控制。
AI代理成為社交平台KOL,更是一種潛在的風險。這些AI代理可以通過算法生成內容,影響用戶的觀點,甚至操縱市場。如果這些AI代理被用於惡意目的,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需要警惕AI與區塊鏈結合帶來的潛在風險,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技術創新。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防止其被濫用。
AI模型訓練成本高企,算法透明度爭議及監管審查可能限制大規模應用。這才是AI+區塊鏈發展面臨的真正瓶頸。
AI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計算資源,這使得成本非常高昂。只有少數大型企業才能負擔得起AI模型的訓練,這就使得AI+區塊鏈的應用更加中心化。
算法的透明度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很多AI算法都是“黑箱”,我們很難了解其背後的決策過程。這就使得AI+區塊鏈的應用更容易受到質疑和抵制。
監管審查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各國政府對AI和區塊鏈的監管都非常謹慎,這限制了AI+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在監管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不敢貿然投入AI+區塊鏈的研發和應用。
Hivemapper通過15萬貢獻者繪製全球30%道路,年收入破5億美元。看似是DePIN的成功案例,但仔細分析,會發現貢獻者與項目方之間的利益分配極不平衡。
Hivemapper的貢獻者主要是通過行車記錄儀收集道路數據,然後將數據上傳到平台。平台將這些數據出售給地圖公司、導航廠商等客戶,從而獲得收入。然而,貢獻者獲得的報酬卻遠遠低於平台所獲得的收入。這種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很容易導致貢獻者的流失,最終影響項目的發展。
DePIN的本質是通過代幣激勵,鼓勵用戶參與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中。但如果代幣的價值無法得到保障,或者利益分配不公平,DePIN很可能淪為一場資本遊戲,最終只有項目方獲利,而貢獻者則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Filecoin基金會推動AI與DePIN結合,解決數據存儲與算力瓶頸。Filecoin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存儲網絡,解決傳統數據存儲的中心化、不安全和高成本等問題。但Filecoin能否真正實現這個目標,仍然存在很大的疑問。
Filecoin的存儲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遠遠高於傳統的雲存儲服務。這使得Filecoin難以吸引大量的用戶。Filecoin的存儲效率也比較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與當前全球提倡的節能減排趨勢背道而馳。
Filecoin還面臨著來自其他去中心化存儲項目的競爭。例如,Arweave、Storj等項目也在積極發展,並且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Filecoin如果想要在去中心化存儲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價格、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貝萊德IBIT管理規模突破400億美元,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入場,推動比特幣“避險資產”敘事,但80%持倉仍由散戶控制。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機構正在利用散戶的信仰,收割他們的利潤。
比特幣ETF的推出,讓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可以輕鬆進入比特幣市場,但也使得比特幣的價格更容易受到機構的操控。機構可以通過大量的資金買入或賣出比特幣,從而影響市場情緒,引導散戶做出錯誤的決策。
所謂的“避險資產”敘事,不過是機構為了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比特幣市場而編造的故事。在真正的經濟危機面前,比特幣的表現往往不如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散戶如果盲目相信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很可能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80%的比特幣持倉仍然由散戶控制,這意味著散戶在比特幣市場中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但由於散戶在信息、技術和資金方面都處於劣勢,他們很容易成為機構的收割對象。
Ondo Finance代幣化美債規模達28億美元,年化收益4.44%;Maple Finance發放貸款24.6億美元,吸引灰度、Pantera加倉。RWA代幣化,看似是一種創新,但實際上更像是傳統金融的變種,充滿了風險。
RWA代幣化,是指將現實世界的資產(如美債、房地產等)轉化為區塊鏈上的代幣。這種做法可以提高資產的流動性,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增加了資產的風險。
Ondo Finance代幣化美債,實際上是將傳統的債券市場搬到了區塊鏈上。這種做法並沒有改變債券的本質,只是增加了一層加密貨幣的外衣。Maple Finance發放貸款,實際上是將傳統的信貸市場搬到了區塊鏈上。這種做法並沒有改變信貸的本質,只是增加了一層去中心化的外衣。
RWA代幣化面臨著諸多風險,包括監管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如果這些風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RWA代幣化很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泡沫,最終破裂,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穩定幣市值達1930億美元,五年內或突破3萬億美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60%。穩定幣的快速發展,的確給跨境支付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Tether的儲備透明度問題。
Tether(USDT)是目前市值最大的穩定幣,其發行方聲稱每一個USDT都與一美元的儲備金掛鉤。然而,Tether的儲備金是否充足、是否透明,一直備受質疑。如果Tether的儲備金不足以支持其發行的USDT,一旦發生擠兌,很可能引發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崩盤。
穩定幣的快速發展,也給各國的金融監管帶來了挑戰。如果穩定幣的監管不到位,很可能被用於洗錢、逃稅等非法活動。
美國通過美元穩定幣鞏固全球儲備地位,俄烏衝突中扣押俄羅斯加密資產,凸顯數字金融霸權威脅。穩定幣不僅僅是一種支付工具,更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的武器。
美國可以通過控制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和流通,鞏固美元的全球儲備地位。通過限制某些國家或地區使用美元穩定幣,美國可以對其進行金融制裁。
俄烏衝突中,美國扣押了俄羅斯的加密資產,這表明加密貨幣並非完全去中心化,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這也凸顯了數字金融霸權的威脅。
美國國會討論立法限制“政治人物發幣”,若通過或引發板塊雪崩。政治人物發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政治人物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行加密貨幣,很可能涉及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非法活動。
如果美國國會通過立法限制“政治人物發幣”,將會對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產生巨大的衝擊。很多與政治人物相關的加密貨幣項目可能會因此崩盤,引發市場恐慌。
我們需要警惕政治人物利用加密貨幣牟取私利,也要支持政府對加密貨幣市場進行合理監管,防止其被濫用。
比特幣(40%)+以太坊(20%)+RWA龍頭(如ONDO,20%),長期目標比特幣18萬美元、以太坊8000美元。這種配置看似穩健,實則隱藏著風險,沒有任何資產是絕對安全的,更別提波動性巨大的加密貨幣。
比特幣作為加密貨幣的龍頭,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但其價格仍然受到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動性的影響。以太坊雖然具有較強的技術基礎,但其Gas費問題和Layer2競爭,也使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RWA代幣化雖然被視為一種創新,但其監管風險和信用風險仍然很高。
將大部分資金配置在比特幣、以太坊和RWA龍頭,看似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但也犧牲了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而不是盲目追求“安全”。
18萬美元的比特幣和8000美元的以太坊,只是一種預測,並非一定能夠實現。投資者應該理性看待這些預測,不要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
保留30%穩定幣(USDC/DAI),买入比特幣看跌期權(行權價7.5萬美元)。在加密貨幣市場,風險無處不在,因此,風險對衝是非常必要的。
保留一定比例的穩定幣,可以在市場下跌時提供流動性,方便投資者逢低買入。同時,穩定幣也可以作為一種避險資產,在市場不確定時提供保護。
买入比特幣看跌期權,可以在比特幣價格下跌時獲得收益,從而對衝下跌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期權交易具有一定的複雜性,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期權的特性和風險。
風險對衝並不能完全消除風險,只能降低風險。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對衝工具和策略。
特朗普承諾兌現率僅31%,需從“監管套利”轉向技術內生價值,如DeFi協議接入傳統金融基礎設施。 指望政府政策扶持,無異於緣木求魚。加密貨幣行業的真正出路,在於技術創新,在於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過度依賴政策,會讓企業失去自主性,淪為政策的附庸。一旦政策發生變化,企業就會陷入困境。 “監管套利”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利益,但並非長久之計。
DeFi協議接入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DeFi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和用戶,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合規性。但需要注意的是,DeFi在接入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時,必須保持自身的去中心化和透明性,避免被傳統金融機構所控制。
加密貨幣行業的未來,在於技術創新,在於創造出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產品和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用戶的認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以太坊Layer2、AI代理與DePIN的落地能力將決定長期競爭力,避免同質化公鏈泡沫。 缺乏實際應用場景的技術,終將被市場淘汰。
以太坊Layer2的發展,可以提高以太坊的交易速度和可擴展性,從而解決以太坊的Gas費問題。但Layer2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技術成熟度、用戶體驗和安全性等。
AI代理的應用,可以提高加密貨幣交易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但AI代理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倫理和監管方面的問題。
DePIN的發展,可以促進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降低網絡的運營成本。但DePIN的發展仍然面臨著激勵機制和治理方面的問題。
只有那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並且具有良好落地能力的技術,才能在加密貨幣行業中獲得長期的競爭力。
美國加密霸權擠壓中國數字金融空間,而中國通過數字人民幣與區塊鏈技術自主化反制。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關乎國家利益和未來發展。
美國試圖利用其在美元、技術和監管方面的優勢,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加密貨幣生態系統。通過控制加密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交易,美國可以鞏固其金融霸權,並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
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被視為挑戰美元霸權的一種嘗試。通過建立一套獨立於美元的數字支付體系,中國希望能夠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並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除了數字人民幣之外,中國還需要加強在區塊鏈技術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佔據主動。
ZKP、Layer2等底層技術成战略高地,歐盟MiCA框架或催生新壁壘。 標準之爭,是未來科技競爭的核心。
ZKP(零知識證明)是一種重要的密碼學技術,可以保護用戶的隱私。在區塊鏈領域,ZKP可以用於構建隱私保護的交易和應用。
Layer2可以提高區塊鏈的交易速度和可擴展性。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Layer2的發展對於解決以太坊的Gas費問題至關重要。
歐盟MiCA框架是全球首個全面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MiCA框架的實施,將對歐洲的加密貨幣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MiCA框架可能會成為其他國家制定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的參考。
在技術標準的制定方面,中國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同時,中國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以保護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