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歐洲財政政策的轉向疊加美國戰略收縮,可能為大宗商品等實物資產帶來重要轉機。隨著“美國例外論”被打破,全球資金或將重新平衡金融資產(如美股)與實物資產的配置,大宗商品相對於標普500的估值有望得到修復。剛結束的國內兩會上,決策層的積極表態提振了市場信心,但超預期的增量信息相對有限。過去製造業的疲軟使產業賽道投資受益,但宏觀環境的變化正在醞釀新的機會,未來用電量的企穩可能成為關鍵指標。
有色金屬的彈性與小金屬的機遇: 全球製造業活動趨勢性回升將使有色金屬(銅、鋁、黃金)率先受益。歐洲國防開支增加也將為部分小金屬(鈷、銻、鍺等)帶來機遇。
資本品與順週期消費的順風: 供給格局良好或有積極變化,且受益於中歐財政擴張的資本品(工程機械、鋼鐵、化學製品、自動化設備、鋰电设备等)有望迎來發展機會。居民消費信心逐步修復,利好順週期消費(品牌服飾、食品、飲品、白色家電、旅遊等)。
銀行、保險的穩定性: 兼具穩定股票價格工具、低估值、高股息紅利,同時受益於中國宏觀風險下降的銀行和保險板塊。
本週(2025年3月3日至2025年3月7日)全球大類資產表現震盪。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頻繁變化的地緣政治政策與衰退預期持續干擾美股市場;另一方面,歐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堅決增加國防開支,德國甚至表示“不惜一切”重振經濟、加強國防,被視為德國財政的根本性轉向,引發市場對歐洲資產的重新定價。
此時,以大宗商品為代表的實物資產可能迎來關鍵節點:歷史數據表明,當非美發達經濟體表現優於美國時,往往伴隨著大宗商品/標普500估值的修復。背後邏輯是:自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逐步空心化,科技金融成為主要驅動力,服務業佔比最大;而其他非美市場仍然以生產和製造活動為主。
目前,全球製造業PMI近兩年來首次超過服務業,表明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正從以美國科技和金融為代表的服務業轉向製造業生產活動的修復。以歐洲為代表的非美經濟體的財政擴張,有望從需求側對沖美國經濟走弱的風險,持續帶動大宗商品價格。此外,隨著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和衰退預期增強,“美國例外論”被打破後,市場將重新評估美元資產的價值,全球資金需要重新平衡金融資產(如美股)與實物資產的配置。
一方面,特朗普的地緣政治政策對中國的針對性有增無減,這使得2025年中國的外需,特別是對美出口,仍然面臨壓力,但目前的節奏和幅度尚未超出市場預期。另一方面,隨著美國主動調整對歐洲和俄羅斯的戰略,歐洲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係。近期,中歐雙方頻繁釋放友好信號,兩大經濟體的貿易關係修復有望迎來曙光。如果中歐關係得以修復,一方面能夠支持歐洲實現更高效的重建計劃,另一方面也能夠支撐中國出口的韌性。
當然,考慮到當前歐洲內部相對割裂的政治格局、各成員國之間嚴重分化的財政狀況,以及對中美兩國外交政策仍然存在大量博弈周旋空間,財政轉向計劃能否順利推行,以及最終對中國的影響程度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內最重要的觀察時點是德國聯邦議院下議院於3月18日對“債務剎車改革”政策的投票結果,即默茨政府能否在新議會組建完成前在舊議會中通過相關提案;此外,法國“核保護傘”擴張計劃的推行進展,以及英法烏三國訪美的外交成果、特朗普對歐關稅政策的最新表態等同樣需要關注。中期來看,則需要密切關注國債收益率上行後歐盟邊緣國財政風險如何順利平抑,中歐之間貿易相關的重要人員往來情況以及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重啟等。
在擴大內需方面,本次兩會提出要打破消費是慢變量的常規思路,增加通過穩定資產價格、釋放財富效應的方式來提振消費的表述。相較於過去提供消費補貼、健全社保保障和完善工資增長等政策,財富效應可能是一種更快地恢復居民消費信心的途徑,這對大消費板塊無疑是新的利好。考慮到政策穩住資產價格的路徑選擇,高股息策略可能不再僅僅只是防禦性品種。
在科技領域,決策層對科技的定位如期抬升,但總體上似乎沒有出現明顯超出前期市場預期的表述。考慮到前期市場對科技板塊的定價已然偏積極,兩會的定調似乎無法成為其進一步大幅抬升估值的理由與驅動,甚至IPO節奏的放鬆反而可能會對部分存量科技股的稀缺性溢價造成衝擊。